矽谷、以色列、新加坡之後,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矽谷」嗎?|大和有話說

%e4%b8%8b%e4%b8%80%e5%80%8b%e7%9f%bd%e8%b0%b7

環顧身邊,快三成的朋友ㄧ畢了業就離開台灣,遠走他鄉,而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似乎也漸漸司空見慣。去年在上海時,我與幾位在當地工作的台灣朋友吃飯,他們雖在不同的產業,卻老是不約而同的說:「來了就回不去了,台灣建設落後這裡太多,薪資成長與物價也不成正比。在這邊只要努力,薪水至少有機會三級跳。在台灣則是再怎麼努力,薪資依然凍漲,只有越來越多的慣老闆。」在這樣的窘境下,出走的人,好似永遠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台灣的企業在過去幾年接連錯過了軟體革命、網路革命、行動的革命,當年的經濟奇蹟早已不在。其實,我們心裏都明白,「慣老闆」只不過是這無望世代下的衍生物而已,企業不賺錢,薪資就凍漲,消費力降低、企業也賺不了錢,就像惡性循環般,無法止息。在我看來,目前政府所能做的,除了積極吸引外國投資外,便是鼓勵創業,以創新創業的能量重新驅動經濟成長,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蔡英文政府在今年上台後,便提出了「亞洲矽谷」的產業發展計畫。

亞洲矽谷的政策目標試著將台灣營造成亞太青年創新與創業的發展基地,以桃園作為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並以雲端、物聯網為重心,優先發展智慧物流、未來汽車、健康照護、機器人應用、智慧城市等。然而,政府的實際作法卻還是留在「拼硬體、蓋園區」的舊思維,忽略人才培育及整體生態圈的營造。也許,政府在發展這項政策前,可以先以國際知名的新創生態環境作為借鏡。

根據Startup Genome所公布的《The 2015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全球新創生態環境的第一名是美國矽谷。亞洲方面,第一名則是以色列,全球排名第五。東亞方面,新加坡則為冠軍,全球排名第十。我想除了瞭解矽谷外,台灣更應以新加坡、以色列作為參考,畢竟東西方的文化還是有所差異的。

ser_2015_ranking_table_final

美國矽谷

若以矽谷中間的85號公路作為分界線的話,85號公路以東的公司大多為昔日大品牌,例如IBM、Microsoft、HP、Apple等等,但到了85號公路以西,往舊金山灣區的方向走,一路上則是Googl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目前全球最熱的創新科技公司。矽谷之所以有今日輝煌,大致來自以下三大要素:

ㄧ、人才。矽谷匯集了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在這裡有一半的企業是由移民創造。此外,矽谷的企業採扁平式管理,有很強的反問文化,每個人都很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創新的點子自然源源不絕。

二、市場。矽谷有強大的美國市場作為支撐,美國經驗成功後,便快速導入全球。

三、資本。在矽谷創業,資金周轉相當靈活,有許多天使投資人(例如:PayPal創辦人—Peter Thiel、Twitter聯合創辦人—Jack Dorsey、Linkedln聯合創辦人—Reid Hoffman……等)、創投(Sequoia Capital、SV Angel……等)在旁伺機投資,甚至會教創業新手寫商業計劃書、幫忙找團隊夥伴,與創業者一同成長。

 

以色列

 以色列的崛起與其先天環境的困乏有很大的關聯,成功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構面:

ㄧ、教育。以色列鼓勵國民多閱讀、多思考,才有創新的本事。因此每人平均一年讀64本書,教育支出佔整體國民預算9%以上。

二、環境。猶太人在亡國後便開始四處流浪,過去他們沒有土地、沒有政治權利,為了生存,慢慢累積出經商的能力。在以色列,除非你是宗教人士,不然不論男女、只要滿18歲皆得參與募兵制。在軍隊中,長官勇於向下授權,使士兵有權在戰場上做出決策,也培養出他們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因此,在高強度的訓練下,許多士兵退伍後便成為了卓越的創業者。

三、資本。以色列自然資源匱乏,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激發出創新的動能,例如以色列在現代農業、軟體、半導體、醫療方面都相當先進,因此也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創投、資金前來投資。

 

新加坡

ㄧ、制度友善。在新加坡做註冊公司採一站式服務,短短一週就能辦妥。不像台灣制度繁雜,往往耗時二、三週。

二、新創生態圈。在新加坡的新創生態圈中,方圓五公里內就涵蓋當地頂尖大學、科技園區、政府機構、創投、46個加速器、700多個新創團隊,匯集超過30個國籍的人才。

三、資金充沛。新加坡匯集了亞洲最多的國際創投,根據《亞洲創投期刊》指出,亞洲創投資金有19%落在以新加坡為基地的新創公司,已領先日本、韓國、香港。

四、政府跟投。新加坡政府願意以5:1的出資方式與創投合作成立新公司,也就是說,創投只要投資1元,政府就會投資5元,最多到五十萬星幣為止。在政府與創投共同分擔風險的情況下,自然吸引更多創投資金進駐,新創公司也能因此受惠。

 

最後,回頭看看台灣 

觀察矽谷、以色列、新加坡之後,最後,我們回頭檢視亞洲矽谷政策的可行性。

ㄧ、選址。台灣的亞洲矽谷政策,將創新基地設址在桃園。然而,當地雖有中央、元智、中原大學,但人才磁性低,缺乏新創團隊進駐,距離竹科更有40公里遠。不像新加坡,幅員五公里內都是新創生態圈。

二、政策方向。亞洲矽谷政策點名扶植物聯網,但在我看來,政府不應急著幫產業訂題目,更該做的應是像以色列、新加坡一樣,給與新創團隊一片滋潤的土壤,讓企業家、創投自由發展,以免忽略其他產業的機會。

三、資本。如上所述,新加坡政府跟投的比例為5:1(政府:民間),但在台灣卻只有1:3。在政府無法與創投資金共擔風險下,自然無法引入國際創投進駐。

四、人才。新加坡為了吸引國際人才進駐,除了創業家本身,連家眷也能同時擁有當地簽證。相較於新加坡,台灣的制度還是過於嚴苛,2015年七月開辦的創業家簽證,原本預計發2,000張簽證,但到了2016年五月,只有21人申請,14人通過,在在顯示台灣的政策還是停留在管制階段,而不像新加坡是在鼓勵。

五、教育。亞洲矽谷政策對於人才培育方面並沒有提及太多,不像新加坡、以色列般積極培養。

 

瀏覽以上四國案例後,在我看來,台灣若欲打造亞洲矽谷,首要目標就是得先打造出完整的創新生態系,而這樣的生態系重點並不在於硬體設備的投資,而是在於人才的匯集。短期而言,政府必須在人才來台政策上進行鬆綁,並爭取更多的國際企業來台設立據點或研發中心,促進人才的交流與典範的移轉。長期而言,政府應從教育進行改革,為台灣注入創新及創業的血液。期許政府能針對以上幾個構面進行改革,給創業家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也給出走的人,一個回家的理由。

 

參考資料

James Huang,2016,113億台幣!林全拍板通過「亞洲・矽谷」推動方案http://www.bnext.com.tw/article/40870/2016-09-08-ey-gov-tw-accept-asia-silicon-valley-plan-11b-budget,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2月8日。

Startup Genome,2015,The 2015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http://blog.compass.co/the-2015-global-startup-ecosystem-ranking-is-live/,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2月9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2016,五大創新產業-「亞洲•矽谷推動方案」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4E506D8D07B5A38D&s=9E3423E2E51477E8,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2月8日。

老占,2015,創投基金送你1億,香港,中國:天窗出版社

科技橘報,2015,沒必要成為下一個矽谷,以色列用天使投資另闢新創天堂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6/23/isareli-startup/,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2月8日。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亞洲‧矽谷推動方案http://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896300CE7D419D7,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2月8日。

許秀惠、鄧麗萍、陳前康,2016,台灣給不起的矽谷夢,今周刊,1020期:頁67-79。

陳前康,2016,他山之石 別國積極攬才,台灣拒人於門外,今周刊,1020期:頁92-93。

閱讀屋,2016,「世界第二矽谷」以色列何以成為高科技創業的戰鬥民族http://www.readhouse.net/articles/75686208/,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2月8日。

 


矽谷、以色列、新加坡之後,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矽谷」嗎?|大和有話說” 有 1 則迴響

  1. 好文章!!!
    感謝分享
    —————–
    相較於主流媒體
    這篇文章很少人讀!
    很棒!
    那代表我們都不是凡夫俗子!
    (讀過的人一起自High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