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置身事外
隨著近期美元下跌,川普政策為全球帶來的不確定性,加上市場預期川普政府將放寬對數位貨幣比特幣的監管力道,熱錢再次湧進比特幣。比特幣已在這幾天高見1,292.61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首次超越金價。
比特幣從2008年底被提出至今已八年多,至今尚未走進老百姓家中。多數人認為這不過是給技客(Geek)自娛娛人的東西,或是投機者的另一種賭博方式。可是,一些國際知名品牌卻早在2014年就已接受比特幣支付,像是維多利亞的秘密、亞馬遜網路書店、eBay,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網路商家跟進。
我想,是時候該好好了解它了。這幾天,我翻閱了一些書籍資料,也開了一個比特幣的帳戶,自己實際操作看看。我得承認,比特幣背後的概念確實有些複雜,但每當我多瞭解一點,就更加確信:數位貨幣的浪潮絕不會止息,而我們也將無法置身事外。
貨幣的初衷:提升交易效率
我想,一切得從貨幣的起源說起。就人類的歷史來看,從採集狩獵到農業革命的初期,絕大多數人都是活在小而緊密的社群,根本不需貨幣的存在,自給自足即可。直到城市興起,基礎交通設施改善,大家開始各司其職,做起「專業化」的生意後才開始產生變化。
在專業化分工下,農夫可以專心種植鮮甜的水果,並用10顆蘋果跟專職的醫生換一次看診機會。然而,雖然社會整體的產值提高了,但以物易物的機制卻也面臨以下問題:
- 配對成功率低:若醫生當下不想吃蘋果,這場交易便不會成功。
- 價值無法保存:蘋果換來沒馬上吃就會爛掉,沒辦法累積財富。
- 標價過於繁複:以排列組合來看,市場上若有100種商品,就會產生4,950條相對價格,而1,000種商品更高達499,500條。
金錢—來自於人們的共同想像
於是,錢的概念誕生了。它並非科技上的突破,只不過是想法上的一種革新。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有人願意用,且能代表其他物品的價值,就大致符合了錢的概念。
歷史上的錢百百種,有貝殼、牛隻、獸皮、鹽、穀物、布料、珠子、欠條、硬幣、黃金、白銀……等。在現代監獄或戰俘營裡,甚至會把香菸當作錢來計價,用20根香菸換一個麵包。
有了金錢的概念後,自然也就解決了上述三個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到了現代,大部份的錢也不是以鈔票或硬幣存在。目前全球金錢總和60兆美元,但所有市面上發行的鈔票與硬幣加起來卻不到6兆美元。也就是說,超過九成的錢,只是顯示在電腦上的數字,存在於你我的想像裡!
既然是想像,就可能隨時幻滅
信任,是所有金錢的根基。我們之所以相信手上的鈔票有價值,在於我們身邊的人也都相信。而他們相信的原因則是因為政府想像了一個概念,來說明貨幣是彰顯國家主權的載具,不容受到侵犯。因此,既然是想像出來的,一旦人民對政府的信任瓦解,貨幣機制就會崩塌。
從08年開始的金融海嘯、歐債危機、英國脫歐、到近期的川普勝選,「信任」這項議題便加速地衝擊著我們。國家亂印鈔票,導致通貨膨脹。存放資產的銀行將我們的錢隨意借貸出去,在一波波的信用泡沫後也所剩無幾。
此外,民族主義在21世紀正迅速失去地位,人類的政治發展開始朝向「保障人權、維護全人類利益」前進。全球化的熱潮,正一步步地模糊國家的有形疆域。在國家認同感低的情況下,貨幣自然可能貶值,甚至幻滅。
從上面看來,其實我們手中的貨幣並沒有想像中安全。那麼,是否有一種貨幣能不依賴國家與銀行,並有效解決信任問題呢?
以密碼學、演算法所建立的貨幣機制—比特幣
2008年10月31日,一位不願意透露真實身份的作者,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網路上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比特幣:P2P電子現金系統〉,呼籲建立全球第一個去中心化的數位貨幣—比特幣(bitcoin)。
在過去,傳統金融機構扮演信任的媒介,以保護各方不受詐騙。而在比特幣的世界中,反而以演算法和密碼學,來建立一個可信任的金融系統。中本聰設計了一個複雜的演算法,只要用電腦去破解它,就會產生比特幣(所謂的挖礦)。
比特幣是一種數位貨幣,用編碼來儲存,並以加密的方式來保護。如果想使用比特幣來交易,只需要知道自己的比特幣公共位址(一長串的數字和字母),以及支付對象的公共位址,再登入電子錢包,以「私鑰」來驗證這個位址的所有權,就可以進行傳送。值得注意的是,每個貨幣位址都是匿名的,沒有錢包位址和真人對應。
一開始比特幣很容易獲得,但隨著越來越多人來挖礦,難度便高了起來,也帶動了比特幣的價格上漲。從一開始0.1美元的價格,到近期突破金價,足足漲了一萬多倍。當然,這過程也是上上下下,且振幅極大。
比特幣背後的原理—區塊鏈
比特幣是世界上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加密貨幣。雖然目前有數十種加密貨幣,但比特幣的數量依然最龐大,也最有影響力。而「區塊鏈」(blockchain)正是比特幣來建立數位信任的支持架構。
區塊鏈的Block就像是「子帳簿」,而Blockchain則像「總帳簿」。在交易不斷發生下,子帳簿也會不斷地生成,最後以時間軸將所有子帳簿給鏈接起來,就會形成總帳簿,也就是區塊鏈。以會計思維來想像的話,block有點像「分錄(entry)」,而blockchain則是像「日記簿」。
只不過,這些帳並非記在紙上,也不是獨自一人完成,而是由比特幣網絡中的節點(nodes)共同記錄在於網路中。簡單來說,若Sam寄了5枚比特幣給Amy,這筆交易訊息將會透過比特幣網絡傳送至所有節點。收到訊息的節點們為了獲取比特幣(挖礦),得先參加一道數學演算法的考試。誰最先解出來,就有資格當這筆帳的會計師,製作這筆交易的子帳簿,並加入到總帳簿中,以得到獎勵。
這道數學題十分複雜,平均要花十分鐘才能解開它。由此可知挖礦其實是既耗時又費力,但也因為如此,系統才能穩定地控制比特幣的產出。和國家貨幣不同的是,比特幣有一定的數量,目前已開採超過1,100萬個,預計在2140年前會開採完畢,共2,100萬個。因此,在比特幣機制下,能有效控管貨幣供給,進而避免像國家亂印鈔票的風險。
另一方面,由於比特幣系統會提供誘因,來鼓勵大家解開演算法、更新區塊鍊,因此系統內所有的金錢流向都能被完整記錄。此外,由於網絡中的每部電腦都有機會解開演算法,也防止了任何一部電腦取得中央控制權,從而確保安全。這麼一來,我們就不用再信任銀行,也不用擔心我們的錢被拿去亂搞。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許多與比特幣相連的輔助架構都曾遭駭客入侵,但區塊鏈技術本身卻從未被破壞。區塊鏈技術從2009年發展至今,早已從純粹的數位貨幣應用,延伸至金融、能源、法律、物聯網、跨國貿易、慈善捐贈、版權授權、電子票券、教育、醫療等產業,絕對是Next big thing。但這邊因篇幅有限,便不再贅述。
比特幣也許會消失,但數位貨幣的發展絕不會止息!
如同前面所說,發行貨幣的初衷是為了增進交易效率,因此一些看似沒用的東西才會被賦予價值。比特幣雖然是虛擬貨幣,但卻更大幅度地增進交易效率,憑什麼會沒有價值呢?再者,從貝殼、黃金、硬幣到紙鈔,我們的貨幣歷史不也是經歷一場場的思想革命嗎?記住,貨幣只不過是人類的集體想像罷了。
就目前看來,比特幣的持續發展,已威脅到某些傳統貨幣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政府極力反對比特幣的原因。由於不信任問題,政府素質不佳的國家,比特幣會更容易盛行。最後,缺乏效能的法定貨幣極有可能被淘汰。
然而,雖說比特幣的區塊鏈從不曾暴露在危險中,但周遭的輔助系統卻都曾遭駭,使得用戶在購買、儲存、轉帳時遭受威脅。因此,也許要等到比特幣的電子錢包、交易方式和支付機制都大幅改進後,才有機會普及化。
常有人說,比特幣的興起最多只是曇花一現。但在我看來,比特幣也許有天會死,但它背後的區塊鏈架構將會迭代出更多的數位貨幣,像是Litecoin(萊特幣)、Infinitecoin(無限幣)等,而最適切、符合人性的那一個終究會活下來,負起應負的責任,且日益壯大。相信不久的將來,數位貨幣的使用者將不再限於技術嫻熟的技客,而能夠實際走進家家戶戶,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貨幣紀元。
畢竟,只要有人相信,它就會存在。
美元如此,黃金如此,比特幣也會是如此。
感謝學長的整理!最近剛好在做區塊鏈報告,就算是金管會的報告、期貨月刊的專欄都沒有像學長講得這麼淺顯易懂哈哈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