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參加了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的創業講座,請到了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先生,來談談臺灣的創業傳承與資本流動。
聽完蠻有收穫的,我想對政府、企業、創業家、乃至於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應該都會有所啟發。因此,我簡單整理了這場演講的摘要,想跟各位分享。
從失落的台灣社會談起
從徐重仁的「年輕人愛花錢」一說,到近期的賴清德「薪水少、做功德」等言論,台灣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引發網友撻伐的口水戰。
探究其中,這些議題很隨機,但可確定的是,憤怒幾乎都是現成的。除了薪水低、失業率高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即便政黨輪替了三次,日子也沒見好轉,怪不得百姓們聽到這些話會火上加火。
然而,這些領導階層,真有那麼糟嗎?像賴清德這樣清廉勤政的政治家,一輩子腳踏實地、戰戰兢兢,行政院長換別人做,又有多少人能做的比他好?
也許,台灣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這些領導階層的無良無能,而是來自歷史結構上的必然。
台灣困境是結構上的必然
三、四十年前,台灣窮、世界富。我們用便宜、大量的勞力為世界代工,拼出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那些白手起家,公平奮鬥的三、四、五年級生,為我們帶來了民主政治、精緻文化以及經濟富庶。
只是,當台灣稍微富裕起來,而世界有人比我們更窮後,過去的代工模式就不再管用了。
此外,當時台灣人所累積的第一筆財富,也紛紛投入於股市與房產中,進一步推升了物價與房價。當這些資本投資的回報,超過了薪資上漲的幅度時,富人就會變得更富,窮人也只會變得更窮。
這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課題,因此一些主張所得重分配的經濟學家,如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便提出將所得稅提高至80%,財產稅提升至2%的激進手段。然而,一旦政府這麼做,有錢人就會把錢送往海外,治標不治本。
從關心創業環境做起
因此,詹宏志先生認為,解方就在於透過創業,來破壞目前的穩定結構。一旦新創公司破壞式創新成功,成為了偉大的企業,便可以帶動薪資水平、提升就業率,更加速了資本的世代流動,為社會帶來一個正循環。
因此,政府應該去創造有利於年輕人的創業環境,排除不利於新創事業的法令,甚至是提供足夠的金額來投資年輕的創業家,例如拿國發基金的50%,來投資35歲以下的創業家,或是提撥新台幣1,000億來提供年輕人創業。
企業端也應扮演母雞帶小雞的角色,展現成熟企業應有的責任。除了資深企業家的知識傳承外,也可以設立青年創投基金,加速資本的世代交替。
至於年輕人呢?創建事業、創造就業,本來就是優秀青年的強項與責任所在,應該立即捲起袖口,去打造自己的創業王國。
每個創業都是社會的支撐
最後,詹先生也提到,每一個創業其實都是社會的支撐,它不僅改善了經濟環境,也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雖然PChome因為蝦皮的崛起而造成威脅,卻也促使它們開始轉型、去尋找新能力。而年輕人,正就是「新能力」的由來。不論是就業還是創業,也許我們都該更相信年輕人,他們更有無限機會、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
矽谷、以色列、新加坡之後,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矽谷」嗎?|大和有話說
潮起潮落,電子業榮景過後,台灣如何再次站上風頭?|大和有話說
謝謝蕭佑和先生的文章
讀完了!
很有幫助
要是台灣大多數年輕人跟你一樣
台灣的未來將無可限量
謝謝撰寫優質文章
感恩!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