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的最後一個週末,訂了張車票,到東部放空。
戴上耳機,在前往花蓮的車廂裡,我翻開了房慧真的《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讓自己與這個世界短暫隔絕。這是一本作者與諸多名人的訪談集,像是王小棣、洪金寶、趙德胤、詹朴、達賴喇嘛等,字裡行間兼顧了新聞專業的寫實,也充滿情懷與力量。
二〇一一年的初夏,房慧真開始了人生第一份正職,到壹週刊當記者。在那之前,他自嘲是個萬年研究生,博士讀了六年還沒畢業,但早已對外寫作出書。
「我這一輩的創作者,沒經歷過戰爭離散與饑饉,都很難免於『經驗匱乏』的蒼白,吃過的米鹽一本書就寫完了,又能如何延續創作生命?」房慧真說。
因此,當「記者」便成為房慧真的一個好選擇。即便這從來不是她小時候作文「我的志願」裡會出現的選項,但身為記者卻讓房慧真擁有更多聽故事的機會。
–
聽故事的門票
創投一如記者,我們每年與上百位來自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創業家交流。談話間除了要梳理出每家公司的投資價值外,那一個又一個寫實的創業故事,更是常常讓我一同喜悲。
「這個Project已經燒了幾千萬,眼看就快完工,但答應增資的股東卻突然人間蒸發,兩千萬的工程尾款瞬間沒有著落。現在工程已經延宕了幾個月,在手現金再過不久就要燒完。我只能四處籌錢,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讓那些一直跟著我的員工失望。」
「當年公司狀況最慘淡的時候,共同創辦人跟主要員工紛紛離我而去,甚至要我簽下鉅額的本票作為離職補償,但我們並沒有放棄,多年後還是咬著牙走過來了。」
「我們去年取得了某競爭對手的現金收購意向,併購方為了讓雙方團隊儘早磨合,要求我們先將員工帶到他們辦公室上班。結果人搬過去後,原先承諾的股款卻一再拖欠,甚至直接挖走了我們的CTO跟整個R&D team。最後不僅Deal沒成,公司也剩我一個人,所以我只好重起爐灶,東山再起。」
這些故事有理想、脆弱、熱情、失望、壓抑、力不從心,而最大的共通點則是他們不服輸的意志。我常在會議室的另一頭,因為那些熱切的雙眼、無畏的容顏而感動不已。我常常在想,如果給我相同的腳本,我能做得跟他們一樣好嗎?甚至,能像他們一樣如此義無反顧嗎?
–
2020,面對。
從五年前開始,每當新的一年來臨時,我總會給自己兩個字,作為下一年的標語。2015那年是「決心」,2016年是「願景」,2017年是「轉念」,2018年為「勇敢」,2019年則是「深蹲」。到了2020年,我想給自己「面對」兩個字。
回顧2019年,工作好像沒什麼淡季可言,常常一個投資案還沒做完,又蹦出了一個新案,再加上投後管理的責任越來越重,一直被各種大小事追著跑,時常有很重的焦慮感壓在身上。在無限輪迴下,下半年的我開始荒廢了「大和有話說」,整個2019年只寫了8篇文章,離自己年初所設定的目標,達成率不到60%。
所以對我而言,2019年是個不及格的一年,我沒有「深蹲」下去。至少,腳還不夠麻,就放了自己一馬。
經過這陣子的反省,我心裡也明白,未來要承受的壓力並不會較小,甚至還有更多關卡要破。而現在的這些焦慮感只會成為常態,所以不需要因為這些不安而不知所措,而是要利用它帶來的能量去學習、讓自己更好。
期許自己在2020年能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把事情處理得更從容漂亮,並把2019年該蹲的那些,全部蹲回來。
要更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努力讀書,持續跟進各產業的趨勢,要更有國際觀,多跟業界前輩交流。更重要的是,要跟那些創業家一樣拼命,眼裡有光,這樣才能在新創團隊需要時,給與真正有用的建議與反饋。
寫到這裡,花蓮的雨剛停,陽光從大片落地窗中灑入電腦螢幕,我想起幾天前五月天演唱會中唱的「盛夏光年」歌詞。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縱自己、放空未來。我不轉彎、我不轉彎、我不轉彎、我不轉彎。
恩,2020年,不再轉彎。
難怪很久沒看到更新了!2020一起面對加油💪
讚讚
加油!
Hope one day we can see your name on the Taiwan Midas list
讚讚
加油大和!一起不轉彎
讚讚
加油~默默等新文的潛水觀眾飄過~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