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討厭愛吹牛的人,總覺得他們說話不大實在,事情做起來也不太靠譜。可是,愛吹牛的人真有那麼糟嗎?難道一點優點都沒有?在談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回顧「吹牛」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
傳說古代的屠夫在殺羊後,為了使皮肉分離,會在羊的腿上割上一個小口,用嘴使勁往裡頭吹氣,直至羊全身膨脹起來,這時只要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剝開,而這種技法又叫做「吹羊」。不過,由於牛的體型較龐大,皮也比羊堅韌的多,因此誰要是說可以把牛皮吹起來,那可真就是說大話了。
從上頭的典故看來,「吹牛」除了有吹噓、說大話的意思外,也似乎代表著吹牛者熱衷於表明自己能做到「別人難以做到的事」。可是,說不定就真有人花了整整十年去練就如綠巨人浩克般的肺活量,最後把牛皮給吹了起來,只不過這些人需要多點時間去證明罷了。這幾週我看了幾本創業書籍,讓我驚訝的是,許多成功的領導者也都存在著「愛吹牛」的人格特質,這完全翻轉了我對吹牛的壞印象。所以接下來,我想用三個故事,來跟大家談談領導者愛吹牛所帶來的的好處。
吹牛好處ㄧ:切割大願景,逼自己行動。
1981年,時值24歲的孫正義創建了Soft bank(軟體銀行)。在公司成立的那天,他站在一個蘋果箱上面,對自己僅有的兩個員工說:「我們的目標是五年內達到100億日圓的銷售規模,十年內達到500億日圓,我們要讓公司發展成幾兆日圓,幾萬人規模的公司。」當時公司才剛成立,什麼都沒有,連辦公室都是跟別人借的,唯一的財產不過就是旁邊的兩張破桌子。如此浮誇的言論,著時嚇傻了這兩名員工。時至今日,孫正義在全球已投資超過800家互聯網公司,除了阿里巴巴外,還包括Yahoo、InsWeb、E*Trade等知名企業,其身價高達180億美元,躍居為日本首富。而那兩名員工還在嗎?早在聽完他吹牛的理想後就跑了。
在日本的業界,孫正義又叫戲稱「吹牛大王」,但他卻總能把自己吹出去的牛變成現實。他曾說:「畫不好大願景的人,在畫小目標的時候也一定會走樣。」因此他得大肆地吹牛,理想才有實踐的可能。另一方面,公開目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督促,因此他也說:「將自己的目標早早公佈出去,雖然有實現不了的風險,但是它背後的鞭策作用會讓自己更加努力,所以值得這樣做。」
吹牛好處二:整合資源、獲取幫助
如果談到中國最會吹牛的企業家,我想多數人會馬上聯想到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1995年的春天,馬雲在西雅圖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Internet),心想著這肯定是未來趨勢,於是回到中國後,決定做一個互聯網的黃頁網站。當時的中國普遍對互聯網的概念還不熟悉,因此瘦小的馬雲,就背著一個黑色單肩包,開始挨家挨戶地拜訪,除了大談互聯網的趨勢,也為自己的產品進行推廣。憑藉著他的熱情與毅力,終於拿下了第一家客戶—杭州望湖賓館,為公司賺進了兩萬元(人民幣),從此打開了市場。
1999年春天,馬雲在杭州的家中找來17位朋友,吹了一個相當大的牛,他說:「我要做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我們所有的競爭對手,不會在中國,而在美國的矽谷。」「我們走的定位是國際戰略,不是國內戰略。」「中國人一點也不會輸給美國人,憑我們的精神可以贏過任何人。」受到馬雲慷慨激昂的演說影響,這17個人成為了阿里巴巴的創業元老,也就是後來大家所說的「阿里巴巴十八羅漢」。而阿里巴巴後來的發展,大家就很熟悉了。
在一次馬雲的公開演講中,一位大學生問馬雲:「十年前,您是如何靠著『假、大、空』(大陸用語,意同吹牛)來讓阿里巴巴的那十七羅漢變成十八羅漢呢?」馬雲回答說:「吹牛和不吹牛的區別是什麼?吹牛是自己不相信,卻要別人相信。但我所說的都是我相信的,我也知道你們會慢慢相信!」回顧阿里巴巴的發展,如果當時馬雲沒有不斷宣揚自己的理念,談論自己的情懷,阿里巴巴還能活得到今天嗎?在什麼資源都沒有的情況下,領導人除了暢談夢想,還能有什麼辦法去整合人力、獲取那些幫助呢?因此,我認為「吹牛」反而是領導者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吹牛好處三: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領團隊向前
第三個故事,我想談回自己的經驗。去年冬天,我25歲,在上海交換學生,也同時在一家互聯網新創公司工作。當時,我被總經理指派為項目經理,要去開發湖南市場。直到現在還清晰記得,那幾個零度下著雪的深夜,我們幾個二十多歲的小毛頭,就像空降部隊般,降落在人生地不熟的湖南。即便什麼資源都沒有,還是要像傭兵般把市場打下。
從0到1的過程是難熬的,挨家挨戶地拜訪店家、認識媒體、尋找供應商。在市場環境快速變化下,常常一早出門,半夜回到酒店後,還得繼續擬定新的方案因應。當時我的夥伴們壓力一大,眼淚就不知覺流下來了,直到現在還覺得很心疼。那陣子我除了在湖南打仗外,在上海還有幾門課要修。所以常常是上海、湖南兩邊輪流救火。記得有天深夜從湖南回到了上海,走在茫茫人海的街頭,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無能、恐懼與渺小。
當然,我的恐懼與無助很快就被總經理發現了。記得那天他正在美國出差,特別打了通長途電話給我。那段談話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要我閉上雙眼,去冥想著:「我們現在已經是這個市場的領導者,我們所辦的任何活動已成為全中國的風向球,我們的理念不僅能影響他人,也能引領群眾追隨。」儘管乍聽之下老闆是在吹牛,但我的心卻也得到了指引。我忽然發現我是要幹大事的人,也許現在的苦難根本不算什麼。直到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時,總會想起老闆的那番話:「如果張開眼,只看得到困難重重,那就先閉上眼,去想想那美好的願景。」
做一個有夢、有行動力的吹牛者
談完了以上三個故事後,在我看來,吹牛者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缺乏行動,只會空口說大話的人,通常這類型的吹牛者都不怎麼討喜。第二種則是有夢想、且具行動力的吹牛者。他們勇於去勾勒願景、擅長整合資源,並且有一種群眾魅力,能夠指引團隊從黑暗中向前。他們吹的牛也許在當下看來不大實際,但至少他們正活在夢想裡,踏踏實實地為自己的抱負大幹一場、奮力一搏,而這樣子的吹牛者才會真正地受人欣賞、引領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