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創如何做好「股權分配」?|大和有話說

身為一個投資人,我認為一個好的新創團隊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團隊的核心成員是否具備行業的knowhow及資源,第二是團隊成員的配置是否互補,第三則是合理的股權結構。

只不過,怎樣的股權分配叫做「合理」呢?我想也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判斷,一是從創投(Venture Capital;VC)的立場出發,二則是以創辦人本身的視角來看。

如同我過去曾在《VC如何看新創公司的股權結構》所提到,在VC的眼中,早期新創最好要有1~2位創辦人擁有顯著性的控制持股,像是60:20:20或45:35:20,而盡量要避免50%+50%、33.3%+33.3%+33.3%等類型的股權配置。不然要是創辦人意見分歧,很容易就讓議案陷入僵局,耗掉新創公司最珍貴的時間成本。

而若從創辦人本身的角度來看,由於股權結構跟核心成員的incentive高度相關,因此要是有個老大一開始就拿走九成股權,剩下的人各自分到1-2%,那麽這些共同創辦人其實也很難對公司有高度的commitment。長期看來,公司也很難做大。

換言之,要讓大家對公司有高度的commitment,重點還是在於讓他們都對自身的股權比例comfortable。那怎樣的股權配置能夠讓大家心裡舒服呢?或許,把每個人的貢獻攤開來,盡可能地反應在股權結構上是個好方法。

.

股權分配計算器 Foundrs.com

國外有一個股權分配計算網站https://foundrs.com/ 就創造了一個Startup Equity Calculator,只要透過一份15題的問券,就能依照每位創辦人的貢獻程度,抓出大致上合理的股權配置。你可以點擊上面的連結去玩玩看,或是參考以下我翻譯的版本。

1.誰擔任CEO的角色?(單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2.誰對產品開發的功勞最大?(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3.誰最早想出了這個創業點子?(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4.誰最有能力成為公司未來的產品開發主管?(單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5.誰在資金到位後會全職加入公司?(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6.誰離開對募資成敗的影響最大?(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7.誰離開對於產品開發進度的影響最大?(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8.誰離開對於產品上線或Traction(產品受歡迎的程度)的影響最大?(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9.誰離開會降低營收的增長速度?(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10.誰負責行銷策略與執行?(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11.誰想出了大多數的產品功能?(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12.誰負責財務上的預算規劃?(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13.誰負擔了運營上的基本開銷,例如印名片、網站架設等費用?(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14.誰向投資人簡報?(單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15.誰可以為公司帶來客戶、媒體或行業領袖等業界資源?(可複選)

□創辦人A □創辦人B □創辦人C □創辦人D

雖然foundrs.com列出的問題相當到位,都是衡量創辦人貢獻度的重要指標,但網站上並沒有公佈每一道題目背後的所佔的權重,也沒有按照出資多寡進行調整。因此,基於上述原因,或許我們可以自己來設計一個最符合自身狀況的試算表。

.

股權分配的四大影響因子

除了foundrs.com外,哈佛大學教授 Noam Wasserman 也曾在他的著作《The Founder’s Dilemmas: Anticipating and Avoiding the Pitfalls That Can Sink a Startup》提到影響股權分配的四大面向。

一是「過去的貢獻」,包括了誰發想了點子、誰貢獻了創業的第一桶金等等。這邊想特別提一下idea Premium這個概念,雖然聽過不少人說過「想法不值錢,執行力才是關鍵」這種話,但根據作者的統計,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提出點子的人會比沒有提出點子的人多得到10~15%的股權。

二是「未來的貢獻」,像是誰的Commitment高、誰會全職加入團隊、誰的行業經驗與人脈多、誰在這家公司擔任CEO、CTO、CFO等重要角色等等。

三則是「機會成本」,像是阿里巴巴在成立初期,共同創辦人蔡崇信就放棄了年薪70萬美元的工作到阿里擔任CFO,而且每個月僅拿人民幣500元作為薪資。在如此高的機會成本下,想必當時蔡崇信取得的股權肯定不低。據媒體傳聞,蔡崇信過去的持股可能還在馬雲之上呢!

最後則是「創業動機及偏好」,像是創辦人對於個人財富的追求,多少會影響他對這間公司的commitment及拿多少股權的想法。其他包括創辦人在這份事業上的自信、創辦人彼此過去的關係、以及創辦人是否會為了股權多寡去據以力爭等等,也都會影響到最後的股權分佈狀況。

.

自己動手試試吧!

接下來,創業者可以依照foundrs.com的15道題目作為基礎,再根據Noam Wasserman所提出的四大面向自行增加一些題目,最後再按照行業屬性、團隊的想法去替每一道題目設計權重,進而算出一個初版的Cap Table(股權結構表)。例如,最終創辦人A取得40%,B取得30%,C取得20%,D拿到10%。

另外,針對有額外出資的創辦人,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早期投資人」來看待。既然算是一次投資,那就可以透過「公司估值」及「投資金額」來計算拿錢出來的創辦人可以再拿到多少股權。

例如,創辦人A在公司成立初期拿了新台幣200萬元進來,而根據未來的財務預估,大家認同公司目前的投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大概落在新台幣800萬元。也就是說,創辦人A在這次的內部增資中,將可以取得20%的股權(=200/(800+200))。對於估值計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VC如何抓出新創公司的估值》

因此,最後的Cap Table就出來了。整體而言,所有創辦人的持股比都會因為這次增資而稀釋掉20%的股權。例如,創辦人A的股權稀釋後變成了32%(=40*(1-20%)),B變成24%(=30*(1-20%)),C變成16%(=20*(1-20%)),D變成8%(=10*(1-20%)),但也因為A多投了20%,所以最後A的持股比變成了52%(=32%+20%)。

.

「股權分配」的關鍵在於「溝通」

就我看來,由於股權分配所涉及到的面向太多,而且每個人對於自己所付出的心力、財力及對股權的期待也都各有不同,因此實在很難以完全客觀的方法來進行分配。

因此,要做好股權分配,最終還是取決於創辦人彼此間完善的溝通。唯有充分理解每個人對這份事業的看法與期待,這條創業的荊棘之路才能走得長久啊!


早期新創如何做好「股權分配」?|大和有話說” 有 1 則迴響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