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電子業榮景過後,台灣如何再次站上風頭?|大和有話說

pic_main_2

一九七〇到一九八〇年代,是台灣電子業奠基的階段。因應全球化趨勢及成本考量,許多國外公司如Philips(飛利浦)、RCA(美國無線電)、Motorola(摩托羅拉)、Groundig(歌藍地)、Zenith(增你智)、Funai(船井)等大型模組廠開始來台設廠,生產起電視、音響、電子錶、計算機、電話機等電器產品。

當時,這些國際大廠所採用的零組件也大多是由外商在台設廠製造,像是Coilcraft(線藝電子)、Centralab(中獅電子)、TRW(台灣精密電子)、Philips(飛利浦建元廠)、Sprague(史普瑞)、ITW(安天德)、TI(德州儀器)、GI(台灣通用電子)、TDK(東電化)、Taiyo Yuden(太陽誘電)、Murata(村田)、Kamaya(釜屋電機)、Futaba(雙羽)等等。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台灣漸漸從美、日等製造大國手中接起技術的棒子,成為世界上頗具實力的資訊電子產品生產基地。

此外,當時政府亦大力扶持電子產業,除了獎勵外商投資外,也向這些國際大廠們取經。比較有名的例子是1975年時,台灣的半導體之父—潘文淵說服RCA以350萬美金的價格將技術移轉工研院,並培訓出電路設計、光罩製作、晶圓製作、封裝測試、應用與生產管理等330位人才。這筆技轉合約原本保證的良率只設定在17%,沒想到後來成立的晶圓示範工廠良率居然高達70%,可見臺灣當時驚人的學習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竹科現在很多的老闆、高管都是從政府的這個計畫下出身的。

幾年後,不論是明學還是暗學,學好本領的台灣創業家開始出來創業,譬如台達電的線圈類零件、光寶的發光二極體等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成品類的組裝廠,像是聯美電子、三愛電子、邏輯電子等等。同時,政府也開始將手中持有的技術移轉民間。例如,政府於1979年協助「聯華電子」籌組建廠,也於1987年,由工研院院長張忠謀先生將VLSI(Very-Large-Scale Integration,超大型積體電路)實驗工廠移轉民間,成立了台積電。

九〇年代以後,凡是與電腦相關的製造,幾乎都在台灣科技廠的勢力範圍中。不管你是DELL(戴爾)、HP(惠普)、SONY(索尼)、Lenovo(聯想)、Cisco(思科)、IBM……,在硬體設計、研發、製造方面,都脫離不了與台灣廠商的合作關係,台灣開始立足世界舞台,甚至被冠上「資訊王國」的稱號。

然而,好景不常。如今全球電子產業成長趨緩,再加上新興市場興起,產品開始走向「低價化」與「短週期」的趨勢,這也使得台灣代工業的毛利從「保五保六」、「毛三到四」到「獨一無二」,整體的情況可說是越來越慘淡。此外,中國品牌業者崛起、南韓以集團化經營模式、近年來的美國再工業化、乃至於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的反全球化因素,也在在對台灣產生重大影響。

李開復曾說:「台灣的資通訊產業(ICT),曾是亞洲四小龍的領先者,可惜的是,繼硬體之後,台灣的企業卻連番錯過了軟體革命、網路革命、行動的革命,以至於在很多方面不但落居四小龍之末,甚至也落後中國一段距離。」

馬雲也說過一句話:「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直到現在,台灣許多企業對於「成長」的定義,還是停留在產能擴充、投資上游零組件、或是遷移到更低成本的區域設廠。打開電視,科技業的主流話題還是一直圍繞著台積電、鴻海等這些主打代工的大企業。台灣先人開疆闢土的「海盜」精神不再,我們似乎只能培養出訓練有素的「海軍」。

 

也許,我們搞錯重點了?

過去幾年,常常聽到大陸竊取台商技術的案例,我們總是為此恨得牙癢癢。然而,陸資競爭者的演化是必然的過程,就像是當年台廠不也是從美國、日本習得這些關鍵技術的嗎?也許,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經濟衰退的標靶都指向大陸的崛起。

也許,台灣更應該做的,是回到像過去1970-1980經濟起飛的年代,大舉開放國際企業來台投資、設廠,並且運用台灣的優勢及人才,活絡台灣經濟。那是ㄧ個蔣經國執政的時代,政府很有Guts,一有想法就執行,不會像今天一樣,一項政策從擬定到執行往往曠日費時。可惜,從過去台灣科技業的發展史來看,總讓我有種「台灣越是民主,經濟越是衰弱」的感受,民主與經濟中的trade-off中,我們好像總會失去點什麼。

 

抓緊趨勢,以「殺手級產品」反攻

其實台灣除了堅實的代工能力外,半導體的IC設計能力也很強,過去在PC時代更可說是獨霸一方。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這樣子的殺手應用出來,台灣並沒有及時踩上這波趨勢,導致整個餅都被美國Apple、韓國三星搶走了。

在我看來,現在能讓IC設計行業、乃至於台灣電子產業起死回生的方式絕對不是只接國外大廠的代工,而是應踩上下一波的殺手級的應用浪潮,並且以單點突破。比方說,當今科技發展的趨勢不外乎是以大數據、物聯網等概念為主軸所發展出的「智慧製造」、「智慧健康」、「智慧家庭」、「智慧車」、「智慧交通」等等。而我認為,台灣政府應加強火力扶持以上其中幾樣,例如像是「智慧車」的研發。

智慧車會用到IC設計的地方超級多,我們若專注在智慧車的所有細節,培養出台灣的核心能力,等到該市場規模成型,自然就會把台灣的IC設計產業重新帶回高峰,屆時其他周邊廠商終將受惠,台灣甚至能成為全球智慧車的示範點,成為各國取經的對象。想想當年Apple的iPod、iPhone等殺手級產品出來後,不僅改變了整個電子業環境,也改變了世界,造就的產值更是無可限量。因此,我想只要抓緊趨勢、固本培元,台灣電子業還是會有重返榮耀的一天。

 

 

參考資料

  1. 工研院,2014,台灣電子產業回顧與展望https://goo.gl/9zXPiW,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1月24日。
  2. 方國健,2013,魔法與胡同:融合科技與人文,當代創投啟示錄,台北,台灣:商周出版。
  3. 友達光電,2013,台灣的科技發展史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3/jammy1504/web/3118525216303322363721490.htm,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1月24日。
  4. 台灣工業文化資產網,2009,家電業 1960年代到1970年代:在政策保護下開始發展http://iht.nstm.gov.tw/form/index-1.asp?m=2&m1=3&m2=78&gp=21&id=18,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1月24日。
  5. 陳鍾誠,2010,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史(年表)http://ccckmit.wikidot.com/in:taiwanelectronicstimeline,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1月24日。
  6. 陳琦樺,2008,台灣電子產業價值創造之研究,file:///Users/Captain/Downloads/etd-0715108-141414.pdf,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1月24日。
  7. 瞿宛文,2012,電子業之後台灣有什麼?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5377,最後搜尋日期:2016年11月25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