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大退場:創業家如何急流勇退|大和有話說

每個創業者都有退場的一天,那是經營事業中,少數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之一。有些是突然收到難以抗拒的收購條件,有些則是經營不善被迫清算;有些是業主年邁或健康亮起紅燈,有些則是失去了經營事業的熱情。

然而,多數的創業者在公司的初創階段,通常只想著如何活下來,而未去思考未來如何退場。因此,當退場機會提前到來,就很難把各個面向處理周全。

想退得漂亮,你必須提早思考這些…

在《大退場:創業家如何急流勇退》這本書中,作者鮑.柏林罕(Bo Burlingham)認為,經營事業應該從終點開始,創業家得努力去做到所有為了到達終點而該做的事,而退場這件大事更應如此。作者觀察那些退得漂亮的創業家,整理出以下的共通點,只有事先準備得越周全,退場的過程才越有可能圓滿。

1. 他們非常了解自己及創業的目的。

2. 學會從潛在買家或投資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事業。

3. 他們給自己很多的時間去準備退場。

4. 將公司交棒給對的人。

5. 退場時除了有專業人士從旁協助,也多方傾聽其他業主的退場心得。

6. 仔細思考他們對員工及投資人應盡的責任。

7. 知道買家是誰以及收購的動機,以避免惡意收購。

8. 對於出售事業之後的人生早有盤算。

一開始,就把公司打造成可隨時出售的樣子

你應該把事業打造成有如要擁有一輩子,但明天就可以賣掉的狀態。你越是把企業打理成隨時可賣的狀態,公司就越能永續經營,你漂亮退場的機率也越高。

在網路創業變化如此迅速的時代,現代的企業已經很難再花幾十年時間,單打獨鬥打造出一家像是迪士尼、沃爾瑪的卓越公司。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學會透過大舉的併購與投資,來快速擴展自己的企業版圖。

這也是新創公司的機會,可藉由滿足大企業、競爭對手或是產業鏈所沒想到的市場缺口而被投資、收購,從中實現「創業套現」(Built to flip)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業主,在還沒創業前就已經想好了退場計畫,像是預計未來將被哪間公司併購(M&A),或是規劃走向公開上市(IPO)一途。

鮑.柏林罕(Bo Burlingham)提到,創業者平時就應該將公司視為一種商品,持續為它打造出潛在買家所欣賞的特質。而在過程中,你得持續去思考這三點,以確保你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

1. 誰會是公司的潛在買家或投資人?他們重視哪些特質?

2. 哪些因素可能讓他們出更高的價格?哪些可能讓他們出較低的價格?

3. 他們會認為你的事業有哪些弱點?你可以努力消除哪些弱點?

事先搞懂買家要什麼,定期追蹤它們所在意的指標

面對「策略型買家」時,它們在意的未必是公司現階段的規模大小或是獲利高低,更看重的可能是你所擁有的技術與人才,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彌平其所不足的地方。有些買家在計算科技公司的價值時,更是直接以一名R&D員工100萬美元來計價,當公司有15名R&D,公司估值就是美金1,500萬元。

至於「財務型買家」,它們主要是指像私募股權基金的買主,例如VC或是PE fund,它們的目標通常是把收購、投資的事業養大,過了幾年後,再以更高的價格出場。財務型買家因為得對其背後的投資人負責,因此通常是最講究、挑剔的買家,非常擅長找出公司的弱點及獨到的強項。

總而言之,創業者平時就應該多與潛在的策略型買家、財務型買家交流,千萬別等到沒錢了,才去找他們。這麼做的好處也不少,除了平時就與投資人建立起一定的關係外,也可以順帶了解他們所在意的營運指標有哪些。若能加以追蹤管理這些數據,未來就更有被併購、投資的可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