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雷伯風險名著:「隨機騙局」教會我的三件事|大和有話說

每當談到風險與隨機性問題,很難不提到Nassim Nicholas Taleb的《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及《反脆弱》三部曲。過去幾年,每當思緒煩亂、自我懷疑時,我總會回頭翻一翻《隨機騙局》這本書。最近我又打開了這本書,多了不少感觸,於是決定寫成文章跟各位分享(不然整個八月都沒出刊 LOL)。這篇文章提供三個觀點,我想除了可用在投資領域外,也可以用在人生規劃或企業經營上。

.

創造機會,先射子彈

「由於大多數的成功,是由極少數的『機會窗口』造成;因此沒能抓住一個窗口,對一個人的事業生涯可能是致命的一擊。」塔雷伯說。

對於創業者而言,即便你擁有一流的人才與技術,但就過去的統計結果而言,最後能成功出場的比例還是少之又少,多數創業者最有可能的發展不外乎是Keep the head above water,勉強撐得過去而已。

對於受僱者而言,即便你擁有頂尖名校的文憑,不論你有多聰明、多努力,就過去的統計事實來看,絕大多數的人未來最可能的人生劇本,還是停在一個中階主管的位子上。

也就是說,想要擠進人中之龍、人中之鳳,那就得跟塔雷伯說得一樣,抓住那些極少數的機會窗口。只不過,機會與風險ㄧ體兩面,在追求更大的機會時,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與風險共處呢?

在企管大師Jim Collins名著《飛輪效應》中,曾提過「先射子彈,再射炮彈」的概念。經研究指出,十倍勝的高速成長公司在投下大筆資金之前,往往傾向先以小資金進行實證分析,確認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

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常保「持久不墜」,不至於因為一次失敗就萬劫不復。在商業領域中,「多數事情會失敗」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要避免讓自己陷入一失敗就掃地出門的風險中。

想像一下出版商的情景,即便出版一本又一本銷路欠佳的書,只要每隔十年賣出一本哈利波特的超級暢銷書,就撐得下去。

又或者,想像一下為何遊戲市場充斥著快餐遊戲?相較於3A遊戲的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最後還不見得賣座,製作快餐遊戲的成本低得多,雖不至於賺得到大錢,但也不至於讓自己虧到大錢。透過持續地迭代出新,要是100款中了一款像Angry bird這樣的IP,未來便有機會再進一步發展其他的周邊商機。

「俄羅斯輪盤」更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這是一個相傳源於俄羅斯的自殺式賭博遊戲。遊戲規則是在左輪手槍中放入一顆子彈,其餘五格彈倉是空的。要是你朝自己的腦袋扣下板機,最後命大沒死,就可以拿到足以改變你人生的十億元獎金。但要是你很衰的剛好中槍,那就沒有然後了。

也就是說,雖然要買彩券,才有可能中大獎。但在買彩券之餘,還是得思考這張彩券的風險多大。期望值並不是決策的唯一指標,要是失敗的成本高得無法承受,那成功機率多高一點也不重要。

.

規則只是輔助

「經濟學家在一堆完全隨機的資料中,察覺到『規律性』和『反常』而引以為傲。」塔雷伯說。

上面這段話這讓我想到《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一書中,作者Rolf Dobelli針對「歸納謬誤」寫的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隻鵝受人餵養。起初這隻鵝有些猶豫,心裡想著:「為什麼這些人每天要拿食物餵我?這背後一定有鬼!」接下來的一星期,農夫還是每天過來,按時放食物在鵝的腳邊,因此牠的疑慮也漸漸消除了。

幾個月後,牠的內心變得相當篤定,心想:「這些人是真心善待我」。然而,當聖誕節到來時,已經取得鵝完全信任的農夫,竟然親手把這隻鵝從籠子拖出來宰殺,最後做成聖誕大餐。

像這隻鵝一樣,人們的天性總是習慣從個別的觀察中歸納出結論,但這樣做卻有一定的風險。即便統計學告訴我們,得到的資訊越多,對結果就會越有信心。但問題是,我們多有信心?

過去十年、三十年的歷史資料,真的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嗎?分析過去的屬性而做出的判斷,有時也許有用,但也有可能毫無意義。追根究底,問題就在於每個時代的變數,無時無刻都在改變。

我們不大可能根據1910年代有多少匹馬,來評估現在的汽車產業規模。技術會不斷演進,進而創造出更好的服務、更大的市場。那些創新的商業模式,常常都還沒被驗證,我們實在很難只靠以往的數據推測未來。

並不是說完全不該相信既有的規則,它確實給我們一定程度的參考,但除了歸納歷史外,我們還要試著去推測未來的各種可能劇本。

我在去年研究過ARK基金對Tesla的財務預測模型,裡頭把2024年Tesla可能的發展樣貌寫成十種劇本,最糟的情況是Tesla未來遭遇黑天鵝事件、公司倒閉、股價歸零。而最好的情況則是Tesla成功打造自駕車網絡,吃到目前Uber、Lyft的那塊餅,這樣股價預計可提升到4,400美元。最後,ARK基金依據這十種可能情況,透過蒙地卡羅分析推算出2024年的合理股價1,400美元。

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合夥人Michael Moritz曾在一次訪談中,被問到為何紅杉資本可以常保成功,他說:「我們一直假設明天不會像昨天一樣;我們不能戴著勝利的光環留在原地;我們不能假設昨天的成功也能轉化成明日的好運。」

就像灌籃高手裡的經典台詞:「左手只是輔助」,也許在投資的世界裡:「規則只是輔助」。想要有突破性的績效,更多靠的是對各種情境的想像與探索。

.

確認自己正在玩什麼樣的遊戲

「在短暫的時間增量內,我們觀察到的是投資組合的變異性,而非報酬率。」塔雷伯說。

我們身處的世界太複雜,是一場七十億名玩家與數不清的行動所組成的賽局,再加上市場總是充滿著各式雜訊,造成每天市場上都有各種或大或小的波動。在波動是必然的情況下,我們該怎麼不被波動影響呢?

就我自己的方法是,一旦建立了基本假設,確認該標的值得投資後,只要在原本的前提沒有被擊潰,或是沒有新的變數出現,就沒必要受短期波動影響決策。

在《致富心態》一書中,作者Morgan Housel曾提過一個方法,能有效避免情緒老是受波動影響,那就是在投資前「先確認自己正在玩一場什麼樣的遊戲」。如果你設定自己是一個放眼未來20年的長期投資人,那麼今年的市場表現如何、明年是否會衰退,便完全與你無關。因為這並不是一開始你設定的遊戲環節,所以就無須被短期波動影響。

.

Upside potential & Downside protection

結合「創造機會,先射子彈」、「規則只是輔助」以及「確認正在玩什麼樣的遊戲」等三個小結,也許最適合我自己的處世原則,莫過於積極參與各種機會,但也同時確保犯錯時付出的成本有限。除了以歸納的方式來梳理資訊外,也針對每次的機會加入更多的情境假設。最後,與遊戲環節不相干的事也別太在意,才不至於老是被雜訊與波動影響,把生活品質也搞壞了。


塔雷伯風險名著:「隨機騙局」教會我的三件事|大和有話說” 有 3 則迴響

  1. Nassim Nicholas Taleb 的書籍很適合反覆咀嚼 ….就跟您的思路一樣 在腦中打彈珠一樣, 啟發思想 , 透樹而見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