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立不久、資源缺乏的新創公司而言,好不容易找到Product/Market Fit,最擔心的莫過於行業老大也跳下來競爭。此時,若新創公司善用「反向定位」(Counter-Positioning)的力量,就有機會延遲、甚至凍結市場在位者採取行動的時間。
「反向定位」策略是由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Hamilton Helmer在其著作《7 Powers: The Foundations of Business Strategy》提出,特別適用於新創公司與老牌巨頭的對抗局勢。
根據Hamilton Helmer對於「反向定位」的定義:「新創公司開創了一種較優的新事業模式,若市場在位者仿效跟進,將會為其帶來附帶損失(Collateral damage),使得最後權衡後而不跟進。」
換言之,深知「反向定位」的新創公司,便可挖掘行業巨頭的弱點,並提供與之相反的立場作為賣點。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像是Netflix(網飛)與 Blockbuster(百視達)之爭。
1990年代,「滯納金」在百視達的獲利結構中佔比近兩成,但該模式卻深受客戶厭惡。因此,Netflix採取「訂閱制」的方式,讓客戶可同時持有4部影片,且沒有歸還期限,還了一部就能再借下一部。如此一來,客戶就再也不用擔心忘記還片而被罰款,而這個訂閱制的方案也讓Netflix用戶大幅成長。
.
成熟企業的決策難題
當然,百視達面對新進廠商Netflix的競爭,也曾思考取消「滯納金」機制,但卻受到門市加盟商當時強烈的抵抗,最後無疾而終。那麽,究竟當市場在位者面對新型態的技術、商業模式時,可能會遇上哪些決策的難題呢?

Q1. 若跟進後,新事業的預期報酬率是否誘人?
市場在位者第一個思考的角度,通常是「若跟進後,新事業A的預期報酬率是否誘人?」若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才會到了第二個問題。
.
Q2. 新事業A與舊事業B是否會自相殘殺?兩者淨現值加總是否賺錢?
在討論第二個問題前,我們先提一下波士頓顧問公司在1971年提出的BCG (Growth Share Matrix) 矩陣。
在成熟企業裡,產品業務線可依據市場成長率、市場占有率切成四個象限,分別是剛起步的「問題產品」(Question Mark)、產品獲得市場驗證、但仍須持續投入資金來提升市佔的「明星產品」(Star)、低成長但高市占的「金牛產品」(Cash Cow)以及低成長、低市占的「落水狗產品」(Dog)。

對成熟企業來說,若投入問題產品的開發,會壓縮既有明星產品、Cash Cow的利潤,甚至無法Cover對既有事業的損害,那麼即便新事業誘人,一位理性的CEO還是會放棄新事業,繼續榨取衰退中既有事業的乳汁,我們稱之為「擠牛奶」,此即為一種「反向定位」。
事實上,早在iPhone問世前,Nokia內部的一小群工程師就在2004年打造了一種具連網功能、彩色觸控螢幕和高解析度相機的新型電話,甚至提出了線上應用程式商店的概念,但經過經營團隊綜合評估後,開展新的產品線可能會影響既有的產品線,最後還是終止了這兩項創新計畫。
不過,牛奶總有擠完的一天。隨著既有事業節節敗退,當後來投資新事業所帶來的報酬,已經可以Cover對既有事業的損害時,理性的執行長終究還是會決定投資新事業,只不過可能已錯失了黃金的時間點。
.
Q3. 投資新事業,是否還有其他價值減損的可能?
有時候,即便新事業A + 舊事業B的報酬率可觀,執行長仍然不願開展新事業,原因大多來自「認知偏誤」與「代理問題」。
成熟企業對新事業的「認知偏誤」可能來自於:(1) 挑戰者的方法新穎,但初期還未獲得驗證,使得成熟企業不敢貿然行動。(2) 成熟企業在過去有一個既有的成功路徑,進而對世界的運作有個特定觀點,使成熟企業輕視了挑戰者的新方法,嚴重低估其潛力。
換言之,即便客觀的數據皆顯示應該投資,但上述對新事業負面的「認知偏誤」,還是讓執行長做出「不投資」的決策,這即是第二種「反向定位」。
「代理問題」則是第三種「反向定位」。當公司的目的與執行長的目的不同,就會引發「代理問題」。對成熟企業的執行長而言,由於投資於新事業的報酬潛力,通常無法在短期充分顯現,甚至有時新事業還會侵蝕既有事業的利潤,影響短期績效,因此為了保障自己的飯碗與獎酬,執行長往往選擇「不投資」。
.
善用「反向定位」制衡行業巨頭
事實上,歷史上那些倒下的巨人大多不是笨蛋。成熟企業的「不反應」往往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當市場在位者觀察到新秀的新事業模式時,肯定也會去思考:「到底要保持在原軌道,還是改採新模式?而哪一種選擇會更有利?」
只不過,這絕對不是個簡單的二選一問題,而是顆錯綜複雜的決策樹,裡頭除了包括財務考量、組織考量、個人考量,甚至還有內部資源分配的角力問題等等。
而這些成熟企業的包袱,正是新創公司的機會。新創公司可以透過商業模式的設計,來擴大成熟企業踏入新領域所帶來的附帶損失,使它們難以行動或延後行動,同時持續「低調地」拓展市場,藉此拉開領先優勢。最後,當成熟企業發現真正的問題時,往往也為時已晚、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