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它的投資清單,就掌握了台灣經濟發展史—開發工業銀行|大和有話說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Expats in Saudi Arabia

如果將台灣的經濟發展史攤開來看,從紡織到重化,最後到高科技產業,幾乎每個層面都能發現「中華開發」的足跡。因此本週的「大和有話說」就決定來探討這個台灣經濟的幕後推手,看它如何在戰後一步步發揮影響力。

首先,什麼是工業銀行?

商銀與工銀

相較於商業銀行,工業銀行通常是以「直接投資」為主要特色。關於直接投資,我們曾在為什麼新創公司常在幾輪VC融資後,出現後繼無力、成長趨緩的現象?|大和有話說的文章中提過操作手法,有興趣可以點擊回去複習一下。

一旦企業被工業銀行投資後,該產業的競爭門檻就會提升,造成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將無序的競爭終結。因此,工業銀行做的並非純粹只是金錢上的資助,有時甚至還會整頓產業秩序,這點我們待會就可從中華開發的故事裡看出。

 

戰後台灣的金融體系

民國40年代,台灣的金融體系主要由官營行庫掌控,受政府強烈管控。若依照經營主體來區別,可將當時期的銀行體系分為國營、省營兩大類。

省營銀行主要為民國35年後政府接收自日本殖民時期的七家銀行而成,改組為台灣銀行、台灣土地銀行、台灣合作金庫、第一商業銀行、華南商業銀行、與彰化商業銀行。這六家銀行統稱省屬六行庫,後三家銀行則習稱為三商銀。

國營銀行則從民國40年代末期陸續復業,包括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與早期遷台的中央信託局等由大陸撤資來台的銀行。

當時,公營銀行對金融體系幾乎可說是寡占,且貸款與信用授予皆發放與公營事業或由政府支持發展的大型企業,留給民營事業的比例甚少。

 

民營企業的資金救星

此外,雖然台灣自土地改革後,股份向民間流散,有了公開證券交易制度,但初期的證券市場並無法滿足大型企業之所需,尤其是對未上市的中小企業而言。再者,台灣戰後初期的通膨,對當時民間企業的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民國48年1月中華開發策進委員會成立,同年5月中華開發信託公司成立。當時政府的目的在於輔助民間企業之發展,促進國家經濟繁榮。其資金來源包括美援相對資金貸款、美國開發基金貸款、國際發展協戶、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等。

當時創立的中華開發,網羅了國民政府最重要的經濟官僚如俞國華、霍寶樹等人,以及民間如板橋林家後代的林柏壽、大同鐵工廠創辦人林挺生、金融業的銀行家如張心洽、陳光甫等。此外,美國摩根銀行亦透過美援資金的引入,成為投資的大股東。也因此,中華開發在成立之初便有相當高的政經地位。

 

1960年代:紡織工業

初期中華開發公司的業務著重於民營工礦事業貸款的發展,提供企業中、長期之資金貸放給民間企業,作為廠房擴充、設備添購等建設性支出;或是以持股的方式挹注資金,在企業成長獲利後脫離持股。

當時較為重大的投資案均以紡織業為主要投資對象,如中國人造纖維、華隆紡織、遠東紡織、益華紡織、利華羊毛工業公司等。有興趣瞭解更多關於紡織業的歷史可以參考:運動風、快時尚來襲!淺談台灣紡織業今昔|大和有話說

 

1970年代:石化工業

民國6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國際石油價格飆漲,整體投資環境上產生重大的變化。然而,中華開發在貸款投資相關業務依然穩定成長,且不再需仰賴國外的經濟援助。

民國61年中華開發總經理張心洽病逝,繼任者沈琰、吳火獅、魏宗鐸、嚴慶齡、蔡萬春等本地的重要企業主與財經官僚則加入成為新任董事,在混亂的局勢中穩定了中華開發的發展。

為因應能源危機將會對台灣重化工業發展帶來影響,中華開發配合政府致力發展重化工業,將投資重心從紡織轉向重化工業。此時期較重要的投資對象如東展、合興化工、亞洲化學、統一實業、遠東精密、大強鋼鐵、國瑞汽車等等。

 

1980年代:電子電腦

自民國69年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後,企業對於資金需求更甚。有鑑於此,中華開發於民國74年新成立的中華開發創業投資公司,除了提供財務顧問的服務外,也積極尋找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科技相關企業。

對於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資通訊設備、電機、金融用電腦設備,中華開發都抱持高度的關注,並持續參與投資,如宏碁、德碁、世大半導體等,都在日後成為台灣科技產業重要的企業。有興趣瞭解更多電子業歷史,可參考:潮起潮落,電子業榮景過後,台灣如何再次站上風頭?|大和有話說

 

1990年代:半導體、通訊

民國80年代開始,中華開發加入了證券、債券、基金管理方面的業務,也擴大在半導體、通訊、電子業的投資,並將投資觸角延伸至航空、運輸業,如遠東航空、偉聯運輸及大華航空等。

民國87年,中華開發朝工業銀行轉型,正式更名為「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後的中華開發除原有相關業務外,亦結合一般銀行業務如存放款、匯兌,強化公業投資的功能。

此外,為因應亞洲金融風暴,中華開發也越來越國際化,將投資版圖擴展至美洲、東南亞國家,投資項目包括電子、紡織、生化、製藥、鋼鐵、租賃、創投、石化、旅館、銀行及高科技產業。

2000年代後:光電、資訊、綠能、生技、文創

2001年,「中華開發金控」成立,旗下子公司包含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凱基銀行、凱基證券等。自2015年開始,開發工銀將所屬的企業金融及金融交易等業務移轉給凱基銀行。

而開發工銀本身則積極發展股權基金業務,成功籌集了文創、生醫、華創(福建)、華創毅達(昆山)及Asia Partners等私募基金。此外,在美元基金方面的布局也開花結果;規模4億美元的CDIB Capital Asia Partners Fund及規模1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等,皆已開業營運。以所投資公司的產業來看,包含半導體、電子、機電、金屬、網路、汽車零組件、化學、生物醫療和服務業等,均為臺灣近幾年具成長性的產業。

 

過去與展望

曾有市場人士認為,只要掌握中華開發的投資事業清單,就能掌握台灣經濟發展的趨勢。中華開發自成立開始,對於台灣各階段經濟發展均有相當重大的影響。其之所以在台灣經濟發展上具有特殊地位,在於其在成立初期時的制度設計以及高階人事的背景均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且長期配合政府產業發展脈動,適時挹注企業資金。隨著集團近年在海外的佈局,相信其將能引導台灣的技術能量,進入更廣大的海外內需市場,再次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

 

參考資料

  1. 中華開發金控官網,2017,開發工銀http://www.cdibh.com/chhtml/expertise/1533,最後搜尋日期:2017年3月9日。
  2. 朱敬一,2011,了解工業銀行的「直接投資」https://goo.gl/9bh61u,最後搜尋日期:2017年3月9日。
  3. 洪凱音,2016,開發金募50打造專業創投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27000733-260110,最後搜尋日期:2017年3月9日。
  4. 李宗榮、陳敬彥,2011,百年企業.產業百年—台灣企業發展史〈重建:民國41—50年〉,台北,台灣:巨流圖書。
  5. 陳瑩欣,2015,開發工銀設創投 瞄準電商、物聯網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23/579686/,最後搜尋日期:2017年3月9日。

 


掌握它的投資清單,就掌握了台灣經濟發展史—開發工業銀行|大和有話說” 有 1 則迴響

  1. 你好,我拜讀了蕭大師的文章,深深的被吸引,請問我有這個榮幸跟您見一面認識一下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