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人工智慧來了|大和有話說

103564443-GettyImages-594827903.1910x1000

2011年開始,Google、IBM、Yahoo、Intel、Apple等科技巨頭,共收購了140家AI新創公司。其中,光是2016年,這些科技巨頭就收購了超過40家的AI公司。2016年9月,Google、Amazon、Facebook、IBM、Microsoft接著成立了AI聯盟,試圖透過合作來推動AI技術的普及。

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也不落人後,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小米、搜狗、滴滴、今日頭條等,近年也紛紛組成人工智慧的研究團隊,現今已在許多產品上發揮深度學習的成效。

以GPU為產品核心、創辦人來自台灣的NVIDIA(輝達), 股價甚至在過去一年的時間因為AI熱潮狂漲了 300%,成為了標準普爾指數裡表現最好的股票之一。 從這些科技巨頭的腳步中,我們可以發現,AI的熱潮早已如火如荼的開展,甚至已經到達了狂熱的地步。

兩週前,我閱讀了李開復的《人工智慧來了》,書中對於AI的定義、歷史發展、未來前景等,皆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因此,本次的「大和有話說」就決定分享一些書中的重要概念給各位,讓大家在五分鐘內就能對AI有個基本認識。

 

AI是什麼?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AI)的定義在歷史上經過多次改變,直到今日,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仍然有很多種.以下,簡單列出五種歷史上有影響力,或是目前仍流行的人工智慧定義。

AI的五種定義

定義1 AI就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電腦程式

雖然有些主觀,但也是一個時代裡大多數人對人工智慧的認知方式。1960年代推出的西洋跳棋程式、1990年代的國際象棋程式,當時也都被大眾稱為人工智慧。但隨著PC、智慧手機、平板普及,這些程式開始被廣泛應用,現在似乎只剩圍棋程式AlphaGo被看得上眼。

定義2 AI就是與人類思考方式相似的電腦程式

是一種類似仿生學的直觀思路,將人類在邏輯學、心理學、生物學所積累的規律性法則,透過電腦程式來進行運算、歸納或演繹。不過,可別強求AI能完全像人一樣,這就等同要飛機像小鳥拍動翅膀,是有瑕疵的邏輯。

定義3 AI就是與人類行為相似的電腦程式

和仿生學派強調對人類的模仿不同,實用主義者則偏好從人類行為的最終結果出發。「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用AI的角度出發就是:「不管簡單程式、複雜程式,只要聰明、管用的,就是好程式。」

定義4 AI就是會學習的電腦程式

「無學習,不AI」,這定義幾乎將「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畫上等號。雖然有失狹隘,卻也是當前AI世界的技術趨勢。Google的AlphaGo就是因為學習了大量專業棋手的棋譜,又持續自我對弈學習,最後才有了戰勝世界棋王的能力。

定義5 AI就是根據對環境的感知做出合理行動,獲致最大效益的電腦程式

維基百科裡對於AI的解釋,是採用Stuart Russell與Peter Norvig的說法。他們認為人工智慧是有關「智慧主體(Intelligent agent)研究與設計」的學問,而「智慧主體是指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並且採取行動以達成目標的系統。」這個定義大致涵蓋前述四種定義,相對均衡,亦偏重實證。

 

大數據+深度學習,引爆第三次AI熱潮

在1950-1960年代,隨著通用電子電腦的誕生,掀起了第一波人工智慧熱潮。不過由於那時的電腦運算速度不夠快,相關的程式設計與演算法理論尚未成熟,因此到了1960年代末期,大家對AI的熱情便迅速消退。

到了1980-1990年代,第二次AI熱潮基於統計模型的技術悄然興起,並且在語音辨識、機器翻譯等領域,取得不錯的進展。只不過,當時的技術還不夠好,尚無法超越人類對於AI機器的高度預期,因此實用價值有限,無法與大眾需求接軌。

直到2010年前後,第三次AI熱潮再起。由於電腦運算速度大幅增加,互聯網長期累積了海量的資料,再加上深度學習技術日趨成熟,AI技術總算衝破了人類心理上的「絕對閾值」(absolute threshold),達到大多數人心目中「可用」的標準。

這就好比,若人臉辨識技術的準確度只有五成,一般人只會把它當作玩具。但當這個應用,非常接近或超過普通人的識別水準時,這項技術就會突破人類的絕對閾值,開始與大眾需求接軌,進而在商業層次上落地。

美國著名IT研究顧問公司Gartner,曾提出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的概念。這條曲線顯示,幾乎每一項新興的技術,在真正成熟以前,都要經歷過一連串來回揚抑的過程,最後才能走向穩定的發展。

技術成熟曲線

如果將Gartner技術成熟曲線對應在AI的歷史發展上,我們不難發現,前面兩次的AI熱潮其實就像是一項新興技術在萌芽期的躁動,以及泡沫期的過份膨脹。而這次的AI熱潮在經過數十年的技術耕耘後,更像是處於曲線的成熟上升期,符合現實的商業需求,也開始走進家家戶戶。

 

AI創業的機會點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資訊的流通變得比以往更加透明順暢。然而,在數據量累積到達巔峰後,如何進一步地提高生產率,降低業務成本,關鍵就在於「自動化」,而人工智慧正是幫助現有流程實現自動化最好的工具。

2009年,李開復離開了Google,創辦了幫助年輕人完成創業夢想的創投機構—創新工場。到目前為止,創新工場已在移動互聯網及各垂直領域,投資了近300家公司,其中包括了30餘家AI技術公司,而下圖即為創新工場未來各期的投資策略,值得各位參考。

創新工場AI佈局

從創新工場投資佈局來看,我們能確定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各種創業機會,還處於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如果人工智慧時代也會出現Apple、Google、Microsof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偉大公司的話,那麼這些偉大的公司,一定會有相當數量是在未來四、五年創立的。

只不過,AI創業的技術門檻較高,在踏入這行前,也許可以透過以下的五項指標來檢視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否可行。

AI創業五大基石

 

AI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人工智慧的興起,極有可能讓失業潮波及到中產階級。至於是哪種職業會被AI取代,李開復有一個「五秒鐘法則」來評斷。

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這份工作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處理,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基於「五秒鐘準則」,李開復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導、助理、保全、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十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

在AI時代,父母不應該再期望孩子只尋找「安穩」的工作,因為那些簡單、重複的「安穩」工作,早晚都會被機器取代。因此,唯有從現在開始,不斷提升自己,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並借助機器的能力,才能免於被AI淘汰的命運。

正面思考的話,機器帶給人類的並非失業,而是更大的自由度的人生體驗。未來是一個人與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項工作的全新時代。越早調整與適應的人,有天就會發現,這波AI浪潮從來就不是危機,而是嶄新的轉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