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週看完了Jim Collins、Morten Hansen的企管名著《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舊表現卓越?》,我特別喜歡裡頭一個關於南極探險隊的故事,帶給我許多啟發。
時間拉回到1911年,當時正有兩支來自挪威與英國的探險隊,各自朝著南極點,展開來回長達1,400哩的長征,爭相成為全球第一支抵達南極點的探險隊。
這兩支探險隊分別由經驗老道的挪威極地探險家Roald Engelbregt Gravning Amundsen(以下稱「阿蒙森」)及英國極地探險家Robert Falcon Scott(以下稱「史考特」)所領軍。最後,阿蒙森取得了這場勝利,而史考特雖然在34天後也抵達了極點,但卻在回程中耗盡物資及體力,最後命葬雪中。
進一步比較兩位探險家的背景,除了年齡相近外,經驗也都非常豐富。阿蒙森曾在1897~1899年就到了南極圈,成為第一支在南極平安渡冬的探險隊,更在1903~1906年從大西洋穿越了加拿大北極群島抵達阿拉斯加,成為第一個乘船通過西北水道的人;史考特也不遑多讓,1901~1904年就去過了南極圈,並創下了抵達南緯82度的新紀錄,更發現了南極高原的存在。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當時的兩位頂尖好手有如此不同的際遇?歷史學家Roland Huntford曾在其著作《The Last Place on Earth》分析了這兩位探險者的成敗原因,而這個案例正與Jim Collins、Morten Hansen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所提及的「先射子彈,再射炮彈」、「超越死亡線」、「二十哩行軍」等企業經營理念不謀而合。
.
先射子彈,再射炮彈
管理學者Jim Collins、Morten Hansen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曾提出了「先射子彈,再射炮彈」的概念。試想你是名海軍,一艘敵艦正緩緩逼近,這時你孤注一擲,發射了僅存的一顆砲彈,結果偏了30度,沒能擊中目標,最後你只有死路一條。
你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方法因應。先發射一顆子彈,雖然偏了30度,但沒關係,再發射一顆子彈,這回縮小了誤差,只偏了10度,於是你再發射了第三枚子彈,終於擊中了船身。接下來,你再將僅存的那顆砲彈,沿著相同的路徑發射,總算一舉擊沉敵艦,你也成功活了下來。
回到南極探險隊的故事。事實上,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在出發的前幾年便持續地培養自己的體能,並揣摩如何在各種最壞的情境下生存。
例如,在近三十歲那年,當時阿蒙森打算前往西班牙參加為期兩個月的帆船之旅。面對從挪威到西班牙的兩千哩長路,阿蒙森最後並沒有選擇輕鬆的火車、騎馬、馬車、坐船等交通工具,而是靠自己騎單車的方式前往,藉此訓練自己的體能與意志力。
阿蒙森也曾到極地向愛斯基摩人取經如何在嚴苛的生活環境生存,學習如何用狗來拉雪橇,也參考了他們的穿著,以應付日後在極地中可能遇見的各種情況。阿蒙森甚至擔心未來有發生船難的可能,因而嘗試生吃海豚肉,以確認海豚肉到底適不適合人類生吃。
英國探險家史考特則相反,他從來沒有遠赴極地跟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一陣子,也沒有在事前多練習如何駕馭狗與雪橇,而是選擇用馬來拉雪橇,更使用了還沒在極端氣候下測試過的「電動雪橇」。馬跟狗不同,馬會流汗,因此在雪地裡身體很容易結冰,而且馬是草食性動物,通常不吃肉,為這場極地探險增加了一定難度。最後,史考特啟程沒幾天,電動雪橇的引擎就壞了,馬兒也漸漸走不動了。到頭來,史考特一行人主要還是靠著「人力」來托拉雪橇。
在展開南極的長征前,阿蒙森深知不能等到暴風突然到來,才發現自己不夠強壯;不能等到發生船難,才考慮能不能生吃海豚肉;在發射有限的砲彈前,先發射各種子彈嘗試各種狀況,才不至於一局定生死、鎩羽而歸。
根據Jim Collins、Morten Hansen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的研究指出,表現十倍勝的公司比起對照公司更強調「先射子彈」的作法(七個對照組中,有五組分析結果支持這個發現),且校準過的砲彈比未經校準過的砲彈能產生更多正面效益(校準過的砲彈發射後,有88%會帶來正面效果)。
.
超越死亡線
根據Jim Collins、Morten Hansen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對於「死亡線」的概念,一旦觸及「死亡線」,便意謂著你不是直接斃命就是身受重傷,因此不論是一般的公司、組織、甚至是個人,都要盡可能地離死亡線越遠越好。
回到我們的故事。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在設立補給站時,除了會在補給站上插上旗幟外,也會在沿途做記號,以便回程找路。英國探險家史考特則相反,除了在補給站插旗外,沿途沒有留下任何記號。只要稍微偏離路線,就會在雪地迷失方向。
另一方面,阿蒙森的探險隊共5人,一共準備了三公噸的補給品;史考特則不同,他把所有東西算得剛剛好,整個探險隊共17人,只準備了一公噸的補給品。只要錯過一個補給站,就可能陷入絕境。
在沒有GPS、Google Map的年代,對於未知的南極,阿蒙森並無法完全掌握前方的地理狀況,只能盡可能地設想各種可能的不利事件,並預先做足準備。史考特則相反,除了準備不足外,旅程中也只會不斷抱怨外在環境,在日記中寫下:「我們運氣太差,天氣糟透了」及「我們真是特別的不幸,運氣實在太重要了」等話。
跟阿蒙森一樣,十倍勝的領導人總是戰戰兢兢,具有風險意識,持續反問自己最壞的狀況是什麼?萬一發生了,會帶來什麼後果?能有什麼因應方案?想盡辦法擴大安全邊際,並遠離死亡線。
根據Jim Collins、Morten Hansen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的研究指出,十倍勝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比對照公司更加保守穩健(十倍勝公司在多數時候的現金比率與負債比例都優於對照公司),且十倍勝公司涉及死亡風險的決策比對照公司少(涉及死亡風險的決策僅佔十倍勝公司決策的10%,卻佔對照公司的36%)。
.
二十哩行軍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指出,在越混亂的環境中,越要保持一致性。十倍勝表現的公司往往在成功前就嚴守日行二十哩的紀律,以防遭遇突發事件時一蹶不振。
在整趟旅途中,挪威探險家阿蒙森都堅持一致的步調,以穩定的速度向前推進。即便天氣很差,依然保持每天15到20哩的速度穩地前進;即使天氣很好,也不會走太遠,讓團隊精疲力竭,以防天氣劇變時毫無應變能力。
例如,1911年12月12日,阿蒙森探險隊已辛苦跋涉了650哩,距離南極點只剩下45哩。那天的天氣大好,路面也很平坦。阿蒙森大可一鼓作氣在24小時內抵達目的地,但阿蒙森那天依舊只走了17哩,沒有跨越紅線,將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相反的,當英國探險家史考特遇到好天氣時,便讓隊員走到精疲力盡;遇到壞天氣時,就躲在帳篷裡,抱怨天氣太差。根據Roland Huntford在《The Last Place on Earth》所述,史考特在旅程中有6天碰上強風,6天中沒有一天上路。阿蒙森則有15天遇上強風,當中卻有8天繼續前進。阿蒙森抵達南極點的時間符合原先的規劃,每天平均走了15.5哩路。阿蒙森的成功,是謹守二十哩行軍法則,一步一步朝目標邁進而來。
根據《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的研究指出,在二十哩行軍的企業碰到產業亂流的案例中,29個例子幾乎百分之百成功達陣,然而在沒能貫徹二十哩行軍原則的公司中,23個案例只有3次表現出色。
.
與「運氣」無關,關鍵在於行為上的差異
1911年12月25日,阿蒙森率先抵達南極點,插上了挪威國旗,而這時史考特還落後他們將近360哩。一個多月後,史考特終於也到了南極點,然而此時的阿蒙森已經往北走了近500哩路,再過八天就可以抵達南緯82度的補給站。
因為史考特到得比較晚,當時季節已開始轉換,天氣日趨惡劣,氣溫越來越低,而且史考特探險隊的補給品也所剩無幾。最後,阿蒙森平安返回基地,而史考特則在體力耗盡後,命葬南極。
你可能會說,可能是阿蒙森比較幸運,一路上遇到的壞天氣比較少。然而,阿蒙森與史考特在這趟旅程的前面34天,其實碰到的天氣狀況完全相同,好天氣對壞天氣的比例都是56%。他們的際遇之所以不同,還是在於他們的行為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的研究指出,十倍勝公司並不會比對照公司更幸運。十倍勝公司和對照公司都會碰到好運和壞運,而且數量也差不多。運氣不是導致十倍勝公司如此成功的原因,人的因素反而更重要。所以,關鍵問題不是「你們的運氣好不好」,而是「你們能不能從運氣中獲得高報酬」。
.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適用於「新創公司」的經營指南
在我看來,《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書中所提到的「先射子彈,再射炮彈」、「超越死亡線」及「二十哩行軍」等概念,特別適用於新創公司的經營上。
多數新創公司早期的資源都不足,因此保有最嚴格的財務紀律以「超越死亡線」便格外重要。而有些新創公司在成功募資後,還沒「先射子彈,再射炮彈」,便盲目追求成長、快速展店、多品牌、多市場,最後浪費了不少銀彈,到頭來不是資源用盡餓死,就是消化不良。「二十哩行軍」更是適合作為環境變化快速的新創公司成長指南,只要每天踩著一致且正確的步伐,就能帶動成長飛輪,加速企業成長。
除了南極探險隊的故事,《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書中有許多豐富的案例,強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新創經營者。
謝謝您文章, 超棒~
文中有一句"在展開南極的長征前,史考特深知不能等到暴風突然到來,才發現自己不夠強壯" 好像是筆誤, 好像應該是"阿蒙森" ~
讚讚
我寫到錯亂了,很謝謝您呀!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