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地安人狩獵的故事告訴你:什麼是「競爭合流」?|大和有話說

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曾說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加拿大東北方的拉不拉多半島上,過去曾住著多元的種族與部落,但千年過後,至今僅剩下少數的印地安人部落。

這引發了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的好奇,他們想知道,為什麼這些印地安人部落能傳承千年至今,而島上的其他部落卻早已銷聲匿跡?

經過考察,他們發現這千年來,島上的狩獵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先去觀察哪些地方的獵物最多、水草豐美,經過綜合分析後,再決定朝哪個方向狩獵。

第二種則類似巫術,他們會先將獸骨放在火上烤,直到出現裂痕,再根據裂痕的紋理來決定尋找獵物的方向。

簡言之,第一種方法仰賴的是「科學實證」,第二種方法則更像是「隨機分配」。

你猜猜,在以上兩種狩獵模式之中,那些存活至今的印地安人部族採用的是哪一個方法?

相信大多數的人應該會選擇第一種,但事實不然。

根據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的研究,那些參考「獸骨裂痕」來決定狩獵方向的部落反倒存活至今,而那些以「獵物在哪,就往哪」作為準則的部落則早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

.

為什麼呢?存亡關鍵在於「競爭合流」

等等,什麼是「競爭合流」?「競爭合流」(Competitive Convergence)最早出現在1996年麥可.波特發表的《策略是什麼?》(What is Strategy?)中。

在這篇文章裡,麥可.波特提到了組織績效優良的必備要件就在於「經營效能」與「經營策略」,而這兩者要是沒協調好,就容易造成「競爭合流」。

先談「經營效能」,它是指當你跟競爭者做一樣的事時,你得做得比他好。舉凡生產管理、品質管理、人力效率、供應鏈管理都是提升經營效能的方法,目的在於盡可能地降低成本。

然而,「經營效能」的提升,往往只能保持短期優勢。長期看來,競爭者終將相互學習模仿,行業內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將漸漸失去「差異化」。

進一步說,當各家產品、服務趨近於一致,消費者最終就只能透過比價進行選購,這時「殺價競爭」、「競爭合流」的現象將會越演越烈。到最後,大家的利潤都越來越薄。

至於「經營策略」則不同,它是鼓勵組織「朝不同的方向競爭」,試著去取得獨一無二的地位,不要深陷在「競爭合流」的泥沼中。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印地安人的故事。

根據考古學家與人類學者的研究,那些參考「獸骨裂痕」的部落,正是因為一直隨機變換狩獵地點,沒往人多的地方去,恰好避開了與其他部落廝殺的可能性,讓他們得以存活至今。

而那些採用「科學實證」的部落,雖然能明確找出獵物所在,但也因為絕大多數的部落都朝同樣的方向前進,造成了「競爭合流」現象,使得他們在半路碰上就搏鬥廝殺了起來。即便最後戰勝抵達獵場,獵物也可能早被另一群部落給捕走了。

.

「競爭合流」何時到來?

看完這個故事,並不是要你完全避開競爭。事實上,若你看到的市場夠大,而且還在高速增長,那麽即便有一些競爭者,也還是有利可圖。

只不過,市場總是逐利的,競爭者會不斷跨進來。當競爭者多到一個規模後,「競爭合流」、「殺價競爭」的現象還是會出現。

你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判斷「競爭合流」所帶來的結果,分別是「市場利潤」與「市場佔比」的變化。

若進一步推敲影響「市場利潤」與「市場佔比」的因子,你會發現「市場利潤」與「供應商」、「消費者」的議價能力有關。當你對他們的議價能力越強,利潤自然越多;不過,競爭者多時,議價能力也自然會逐漸削弱。

至於「市場佔比」,則與「既有競爭者」、「新加入競爭者」、「替代品」的加入有關。競爭者越多,市場佔比也越有可能被稀釋。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應該已發現,這分析邏輯其實就是麥可.波特的「五力分析」,橫軸談的就是「市場利潤」,縱軸談的則是「市場佔比」。只要時刻觀察這兩個數字的走勢以及探討背後形成的動因,就更能掌握「競爭合流」現象是否正在襲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