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如何控管風險、提升報酬率?|大和有話說

在創投這幾年,遇過不少創業者開玩笑地說:

「你們不是『風險投資』嗎?怎麼好像都不敢『承擔風險』?」。

其實,就我看來,風險投資並非熱愛風險,而是在風險中控制風險。

更重要的是,風險投資不承擔不合理的風險,只選擇「風險」與「報酬」能匹配的投資標的。

註: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VC)源於美國,在台灣特別稱之為「創業投資」。原因是台灣早期在發展「風險投資」時,大家看到「風險」這兩個字會比較害怕。因此,時任經濟部部長的李國鼎先生找來相關人士商量,最後將「風險投資」改名為「創業投資」,簡稱「創投」。

.

風投的本質在於控管風險、賺取高報酬

怎麼說呢?我們先來談談風險投資的起源。VC最早的雛形是源於19世紀的美國捕鯨業,由於當時工業革命興起,被捕獲的鯨魚可以做為人類的照明燃料、工業潤滑油、龍涎香及可塑性材料,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所以當時興起了一陣捕鯨潮。

然而,高收益的捕鯨業,背後也暗藏著高風險。在當時,投資一次捕鯨航行的資金,大約是投資一座工廠的7倍、一座農場的13倍。即便籌資成功,捕鯨船每趟航程也要維持數年之久,最後還可能一無所獲。

後來,類似現代VC的捕鯨經紀人就出現了。捕鯨經紀人向各大金主募集資金,再將募到的錢投資到具有高回收潛力的船長、船員身上。

其中,捕鯨經紀人會向金主收取中介費,以作為日常營運支出(類似VC的基金管理費);當未來捕鯨成功獲利時,經紀人也能從中獲取一部分的提成獎金。

在中介費跟提成獎金的激勵下,捕鯨經紀人會更努力地精挑每支捕鯨團隊來提高勝率,以賺取更多的利潤;同時,捕鯨經紀人也會顧及各種潛在風險,因為要是航程損失慘重,投資人未來可能就不會再把資金交給他們管理。

因此,捕鯨經紀人非常擅於控制風險。例如,捕鯨經紀人在挑選捕鯨成員時,會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了解船長及船員過去的背景,盡可能找到最優秀的團隊,同時也會評估哪裡才是最佳的捕鯨地點、航程路線,並推算預計帶回的鯨魚數量。

同時,捕鯨經紀人也會選擇不同海域的捕鯨船作為投資標的,或是透過與其他經紀人共同投資來分散風險。針對要投資的捕鯨船,經紀人還會透過合約設計來進行分段投資,並在航行期間持續監督船隻狀況,以確保捕鯨船能達成最後的航行目標。

從上面捕鯨經紀人的故事可知,為了讓這門生意能持久不墜,他們除了追求高報酬外,也相當重視風險管理。事實上,現代VC管理風險的方法,也與十九世紀的捕鯨經紀人大同小異。

.

4種VC控制風險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新創企業會失敗,只有少數會成功。VC為了對背後的金主負責,通常會設想各種可能的風險,並在投資前提出風險因應分案,再評估是否有能力管理這些潛在風險。

因此,VC在投資的前、中、後期,可說是在風險控管上下了不少功夫,比方說:

一、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DD):VC在投資前會盡可能做廣泛的研究,評估各種潛在的投資風險及因應方案。例如:產業環境、經營狀況、創辦團隊、當地政策、出場可能性等等。這些DD能協助VC做出投資決策,並降低投資風險。舉個例子,若新創團隊都是技術背景出身,對經營、財務管理的經驗較爲不足,VC會盡可能在投資後為公司介紹相關人才,以降低公司未來的營運風險。

二、合約保護:VC通常會與新創公司談特別股條款,來降低潛在投資風險。例如:優先清算權、反稀釋條款等等。這些條款能協助VC在投資標的表現不佳時降低損失部位,建立保護機制(downside protection)。

三、投後管理:VC做投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投資前發現價值,另一種則是投資後協助公司做得更好。因此,VC在投資後,通常會積極地與新創公司互動。例如:擔任投資戶董事、定期追蹤營運狀況、提供建議、協助招聘人才、引介行業人脈等等,來協助新創公司成長。

四、投資組合:VC通常不會把雞蛋都放在同個籃子裡,而是透過不同的投資維度,來投資多家新創公司,盡可能地降低單一投資失敗所帶來的影響,以下是影響VC投資組合差異化的5種因子,例如:

  1. 投資階段: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A輪、B輪、C輪、Pre-IPO等
  2. 投資產業:VC可能會在投資組合中關注多個產業,例如物聯網、電商、雲端運算等等,也有可能只聚焦在一個產業,例如專投區塊鏈、餐飲科技的VC
  3. 投資地區:像是台灣、美國、日本、東南亞等
  4. 投資金額:VC會依照投資標的的資金需求、營運狀況來決定單筆投資金額
  5. 投資工具:VC會視情況採用不同的投資工具來進行投資,像是股權、債權、可轉債、SAFE等等,藉由不同種類的金融工具來分散投資組合風險

.

高風險=高報酬?

我們都知道,「高風險」理應伴隨著「高報酬」。然而,很多新創團隊在市場選擇、商業模式上,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導致公司未來的可想像性很低,產生了「高風險、低報酬」的狀況,這也往往是投資人難以下手投資的原因。

既然都要投資「高風險」的新創事業,那麼選擇投資一個與「高風險」匹配的「高回報」標的不是更加合理嗎?

.

對VC來說,怎樣算是高報酬標的?

一般來說,創投追求的年化報酬率(IRR)約介於20-30%。如果以目標IRR = 20% 計算的話,一家新創的價值至少要在七年內成長三倍,對創投來說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標的。

當然,這只是基本盤。由於很多的新創公司到最後是無法開花結果的,因此以整個投資組合來看,創投對單一新創的標準往往會更高,有時甚至需要10-15倍的成長潛力才會投資。

而要達成七年、三倍的目標,每間創投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投資邏輯與風險偏好。

例如,假設A創投投資了10家公司,每家都投了100萬美元,那麼當這10家公司的價值都各自成長了3倍,整體的投資組合報酬率也會是3倍。

B創投就不同。它一樣投資了10家公司,每家也都投了100萬美元,但最後只有1家成長30倍,其他9家都倒閉了,可是整個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也還是3倍。

事實上,不論是A創投還是B創投,為了達成IRR=20%的目標,它們都在承擔不同程度的風險,前者是希望多點開花(圖示:OOOOOOOXXX),後者是希望以極小的勝率來換取絕大多數的收益(圖示:OXXXXXXXXX),兩者只是對於期望值的配置方式有所不同罷了。

簡單來說,VC在評估是否投資一家公司時,背後考量的面向實在太多。除了「高風險」應該要帶來相應的「高報酬」外,每家VC背後的投資組合邏輯也各所不同。因此,有時不是你不夠好,只是我們不適合。

所以啊,下次可不可以別再說「創投都不敢承擔風險」了,我們可是會很受傷的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